◎本报记者 孙大伟 陈思雨
“咱们得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喜欢花饽饽。”这句话是临港区蔄山镇西管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于日芬的口头禅,每当开班培训新学员时,她都会送上这份叮嘱。
2010年,48岁的于日芬投身花饽饽事业,她辗转多地遍访名师。起初,于日芬只是想精进手艺,打开销路,但在一次次拜师学习过程中,她的心态有了变化。这期间,于日芬与一位年过八旬的“胶东花饽饽”老艺人结缘,老人把所有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于日芬,只为她能将花饽饽制作工艺传承下去。
开办花饽饽工坊10多年来,于日芬始终坚守对师傅们的承诺。2019年,于日芬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成立了胶东花饽饽培训学校,她将其打造成面向全市的职工培训就业基地。在这里,身残人员找到自身价值,下岗待业人员重新燃起生活信心,农村妇女增加了致富新途径。
10多年间,于日芬共带出105个花饽饽传承人,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不少学员凭着制作花饽饽手艺过上了好日子。有人劝于日芬“花饽饽这么挣钱,你咋都让别人学走了”,于日芬回答道:“把老辈人的手艺传承下去是我的初心,众人在传承中赚钱致富我很高兴。”
2014年,正当花饽饽工坊生意红火时,于日芬所在的临港区蔄山镇西管山村,期盼有个“领头羊”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在村里老党员们的极力推荐下,于日芬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面对大家的信任,于日芬掷地有声地表示,一定让全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此后,于日芬带领大家修好4米宽村路,美化硬化村居环境,请进果品收购商,让村民种植的苹果卖出好价钱……
为提高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于日芬请来专业人士,为西管山村量身定制诚信体系,建起家庭诚信档案,村民每人一份“诚信存折”,可通过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来增加诚信积分,兑换不同商品。
西管山村开始了“美丽蜕变”:村东边,满塘荷花开败,村民主动下水清理残枝落叶;村西边,笔直大路干干净净,村民看到垃圾就主动“打包”带走……如今的西管山村,村里环境有人管,垃圾有人收,互帮互助、争相为村里作贡献成为大家的新追求。
作为非遗传承人,于日芬秉持工匠精神,在传承中创新改良工艺,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作为村里带头人,她倾力打造“信用名片”,使村里在信治中走向振兴。多年来,她先后荣获山东好人、山东省巾帼增收带头人、山东省最美乡村女致富带头人、威海市劳动模范、威海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威海工匠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