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威晨
近日,在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动检测车间,公司技术副总监王洪涛身穿工作服,与工人们一起,忙着高精度钻夹头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
王洪涛于2000年入职山东威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他从一名普通的车间技术员做起,逐渐成长为公司技术副总监。20多年来,王洪涛为公司自动化改造、数字化车间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研发的重大创新改造项目10余项,为公司创造效益1000余万元,曾荣获威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东省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二等奖及“威海工匠”称号。2019年,“王洪涛创新工作室”通过市总工会验收。
工作中的王洪涛总能敏锐地发现技术缺陷,然后加以智能化改造。2009年,王洪涛发现夹头丝母套、前盖等零件的平端面加工全部采用手动加工方式,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便提出引进由PLC控制的自动车床。由于实现了自动上下料、自动加工,人均效率提高200%以上。目前该设备已推广至丝母及夹爪加工,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约120万元。2016年,王洪涛改造桁架加工线,将原来桁架加工线从“一字”型布局改成“H型”布局,使产能从每班1200件提高到每班1500件,共计节省直接设备及人员投入约197万元。后来,他又设计出一套加装整体式防护系统,解决了原桁架线抓手部分裸露在外,易污染且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智改”永不止步。近年来,王洪涛和团队深耕技术改造,先后完成三孔专机自动上料系统开发项目,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约28万元;完成钻夹头半自动/自动装配线项目的改造,人均效率可提高38.5%-63.6%;2019年主导的公司重点技改项目——关节机器人全自动加工生产线,人均效率提高150%以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余万元。近期,王洪涛和团队研发的产品全自动检测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始批量应用到生产线上,人均效率提升约300%。
作为创新型技能人才,王洪涛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立身之本,潜心于公司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中。在他的带领下,公司数字化车间先后上榜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和工信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
王洪涛表示,将持续深耕业务专长和发挥技术优势,搭建技术、管理、创新平台,加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